中国玻璃网 - 玻璃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要闻 | 国际聚焦 | 产品新闻 | 市场分析 | 行业标准 | 玻璃技术 | 产权专利 | 价格行情 | 贸易宝典 | 市场研究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行业要闻 > 吐槽老板矫情的姑娘却被网友吐槽玻璃心,这个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
L.biz | 商业搜索

吐槽老板矫情的姑娘却被网友吐槽玻璃心,这个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

信息来源:glasseasy.com   时间: 2022-04-23  浏览次数:33

  这个世界和你想得不一样:自己做情有可原,别人做无法原谅

  最近有一件事挺火的,引起了网友很大的热议。

  

  事情是这样的,杭州有一姑娘在回复老板“你都安排好了吧?”的信息时,只回复了一个“嗯”。结果,老板很生气,说姑娘“和领导和客户都不要回复嗯,这个是最基本的礼仪,有可能因为一个细节就会损失一张订单或一个客户。”

  姑娘觉得老板小题大做了,有点矫情了,于是在网上发帖吐槽老板。没想到,大多数网友却站在了老板这一边,说矫情的是姑娘,老板没有错;还有的说姑娘遇到了一个好老板,明明是姑娘的回复有些欠妥,老板还教给她礼仪,要是我,直接不回复。

  估计这位本来想吐槽老板矫情却被网友吐槽玻璃心的姑娘,会有些懵。怎么成我矫情啦?

  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人都会这样,明明觉得是别人的问题,最后却发现有问题的原来是我们自己。

  

  甚至有比这位姑娘更“不可思议”的行为,就是同样的事情,自己做就是情有可原,别人做就是无法原谅。

  有一回我和朋友西曼逛街,在路口的时候被一个姑娘撞了一下,姑娘好像是有什么急事,匆忙说了一句:对不起就走了。西曼望着远去的姑娘,说了一句,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。

  我问西曼,“你咋看出来的啊?”“没瞧见嘛,手臂上纹了一个这么大纹身”“纹身,就不是好人了?那我这个一个耳洞都没有的人,看见你这一个耳朵上打了7个的了,你在我眼里简直就十恶不赦了啊?”

  “那可不一样,我这打耳洞是喜欢,是潮流,和纹身可不一样。”“有啥不一样的,都只是个人爱好而已......”

  

  生活和工作中,我们有太多像西曼这样想法的。乍看没什么相同,其实本质上都一样。

  比如双重标准,自己做无可厚非,别人做无法原谅。

  同样的事情,别人做成功了那是运气,自己做成功了是能力;

  同样的失败挫折,别人失败了就是能力不行,自己失败了是客观因素导致;

  很多人说这是自私,这是不成熟,不理智,其实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可以解释这种行为,就是归因偏差。

  那什么叫做归因偏差呢?

 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做归因。

 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者其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。

  那归因偏差就包含我们上面说到的两种情况,也就是说人们在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时候不是总是合理有逻辑的,有时候会存在严重的偏差,甚至同样的事情,会给出不同的原因解释和分析。

  

  但出现归因偏差并不是人品好坏的问题,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。是我们人局限于年龄、身份不同、经历、认知等多种因素,甚至归因偏差有的时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,人们对自己参与的事情,总是带有明显的自我保护解释倾向。

  拿杭州的姑娘来说,她觉得回答嗯没有什么,老板却因为这件事点名批评了她。她把这件事归为老板矫情,而不是认为自己不懂职场礼仪,这往深层里去说是一种自我的保护,自我认同受到了“威胁”。是姑娘不懂事吗?不能这么说也可以说,姑娘的职场经验太少了,还没有事情让她认识到老板说得是有多么合理。

  但老板经过了几年的摸爬滚打,他太知道商场如战场,他也一定碰到过因为一句话没有说到位,因为一个细节没有做好就“无故”被取消订单的场景,所以他才很“生气”。也因为是自己人,他才直接给姑娘指出问题。因为我们知道,如果不想好好培养你的老板,是说都不会说的,就让你自生自灭就好了。

  

  但是归因偏差无可避免,在职场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减少认知偏差呢?

  01:承认人和人认知有偏差:不随便给别人下定义,不苛责别人的不认同

  这个世界和我们想得不一样。

  就像我的朋友西曼她埋怨别人对她打耳洞这个行为的不理解,却给纹身的人下定义,未免就太难为了这个世界。

  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,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和我们的想法、观念不同。

  而且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存在“偏见”的。

  

  这种觉察意识我们自己是能体会到的。哪怕刚开始自己“意识”不到,但是一定有这么个“契机”让我们有觉察。

  比如,杭州姑娘这次发帖子网友对她的回复;比如我朋友西曼对纹身的误解,遭到了我的质疑;再比如我们在同一件事情,同一个人身上的多次“体验”,次数多了,我们也会觉察到了。

  “嗯?我好像特别在意这件事,我好像特别讨厌那个人”为什么呢?这件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?这个人真的那么讨厌吗?我们可以这样反问自己,一旦我们本身对这件事产生了怀疑,就说明我们开始与之前的观念和偏差有了冲突。

  这是我们意识到偏差的开始,也是我们正视自己问题的开始。

  

  但是在我们觉察自己有偏差之前,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:不要给别人随便下定义,更不要苛责别人的不理解。如果你不理解,如果你不认同,有的时候沉默和远离是给自己还有别人最大的体面。

  就像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说的那样:

 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,你切记要记住,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人都具备你秉有的条件。

  02:用实践和学习双重法“纠正偏差”,你习以为常的,也许是错的

  我们对自己对别人的认知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实践上的,就想王源唱的那首歌《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》,是的,你无法和一个没有同样经历的人描绘你的感受,但是这个世界依然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。

  

  如果你不理解一件事,不理解一群人你就参与进去,与他们一起工作。这个方法是办公室李姐用的方法,李姐是70年代生人,对于90后她是有一些偏见的,会认为他们从小娇生惯养,工作不努力,光嘴皮子功夫行。

  但是我们单位近期有一个项目,老板让李姐负责,李姐挑选的组员全是95后,我很惊讶,问李姐怎么选的全是90后啊,你不是觉得她们不靠谱吗?李姐说,正是因为觉得他们不靠谱,我得验证下自己想法啊,省得冤枉了他们。

  结果呢,没想到原本一个月才进行完的项目,李姐他们三个星期就超额完成了。在总结会上,李姐说自己很庆幸这次项目选择了年轻的队友,而且纠正了自己的偏差。这群95后的同事年轻有活力,敢想敢干,虽然平时看着嘻嘻哈哈的,没想到工作起来一点都不含糊,有想法,很踏实,还带着我这个70后见识了很多之前都不知道的新奇工具,软件,效率真高。

  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观念的,除非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一件事,让事实改变我们。如果你发现你对一件事,对一群人特别有偏执的想法的时候,不妨走进他们,不妨自己尝试做一下,你会发现是偏差误导了我们,让我们错失了很多。

  除了自己亲身实践外,我们还可以多学习,多阅读,你会发现随着你知道的事情越多,你会越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,你会接受这个世界与我们的不同。

  有一次,几个朋友一起看《奇葩说》,当时辩论主题是“会不会阻挠父母再婚”,嘉宾是陈学冬。有一幕是这样的当一个辩友说到,继母也是妈妈的时候,陈学冬很激动地说到,她不是我妈妈,永远不可能。

  好几个朋友都说,陈学冬有点任性啊,这让他爸爸情何以堪啊。但是只有小希说,这种童年的伤痛无法愈合的,也是别人无法理解和认同的,但是这种痛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。几个朋友打趣道,你这是又从哪本书看的啊?小希笑笑没说话。

  阅读可以让我们经历倍数级的增加,从而对别人有一份包容和理解。正是有多年的阅读积累,小希才对很多不同的经历保有一颗同理心,也让小希更加从容和淡定,不解释,不争辩,因为她知道别人的不认同背后也有着她没经历的世界。

  

  如果你对一件事,一个人有“偏差”,走近她,或者从头把这件事做一做吧,更或许你可以通过阅读去了解一个和你不一样的世界,让我们的认知多一些广度,更多一些深度。

  03:不逃避“不同”,与比我们更“高”一级别的人对话,了解不同背后的意义

  很多网友都在说杭州姑娘,本来想吐槽老板来,没想到自己成“围攻”对象了。其实,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。

  当我们对一件事,对一个人的做法有异议的时候,也许提出来更有利于沟通和解决。就好像这位杭州姑娘,网友对她的回答,一定比她采用“沉默应对”的方式收获得多。最起码,她知道了自己的认知偏差,知道了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老板,会更加珍惜这次工作机会,这个“教训”还是挺值得的。

  

  因为认知和经验会不可避免的让我们存在偏差,很多时候会会错意,错过机会。那我们要怎么办呢?就是主动多和年长,有经验,比我们厉害的人对话,听一听过来人的一些看法,我们就会避免少走很多弯路。

  当我们提出疑问的时候,一定不要针对谁,更不要带情绪,而是心平气和地沟通,表达出我们的困惑和不解,以一种“请教”而非质问的态度和别人沟通,这样会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,而且这个时候对方会更有耐心解答你的疑问,他或许会讲更多他经历的事情,为什么他是这个态度,因为曾经发生了多么严重的后果等等。

  

  就像杭州这位姑娘,她觉得老板小题大作了。她可以先礼貌谦虚地接受老板的批评,再找机会去“请教”领导。比如她可以这么说:老板,我觉得回答嗯是一种比较简洁干脆的方式,为什么客户会觉得我没有礼貌呢?那哪些行为还会让客户有这种感觉呢?等等,以一种学习的方式请教老板,得到的回答一定会让她收获很多。

  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,尊重这个世界的不同,尊重他人的不同,才是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开始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玻璃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