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玻璃网 - 玻璃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要闻 | 国际聚焦 | 产品新闻 | 市场分析 | 行业标准 | 玻璃技术 | 产权专利 | 价格行情 | 贸易宝典 | 市场研究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玻璃技术 > 不能跑、不能摔……全球百万“玻璃人”身处困境
T.biz | 商业搜索

不能跑、不能摔……全球百万“玻璃人”身处困境

信息来源:glasseasy.com   时间: 2025-04-17  浏览次数:97

  转自:华大基因

  他们被称作“玻璃人”,不是因为脆弱的性格,而是因为“易碎”的身体。轻轻一碰,可能换来一夜肿胀;一次磕绊,可能就是漫长的住院治疗。血友病让这些孩子的世界变得格外小心翼翼。

  虽然被归类为“罕见病”,但血友病的真实患者数量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。

  全球已登记血友病患者超过87万人,世界血友病联盟(WFH)估计实际患者可能超过120万[1]——这意味着,大多数患者仍“隐身”在医疗系统之外,被困在“难确诊、难治疗”的夹缝中。

  突如其来的确诊

  30岁前的张恒一直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。直到一次出差期间,他在凌晨突然剧烈腹痛,被紧急送医。术中发现腹腔大量出血,在进行医疗处理后,仍然出血不止,需依赖持续输血维持生命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,他被确诊为血友病

  小小的磕碰或轻微的出血对像张恒这样的血友病患者而言,可能是一场“灾难”。

  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疾病。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凝血因子,或者某种凝血因子含量过低,稍有受伤或自发性出血时,就容易血流不止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。

 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,出血时,一种叫血小板的血细胞会形成止血栓子,修补毛细血管上的裂口。紧接着,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共同作用,在止血栓子上形成“补丁”——血块。给出现裂口的血管打上“补丁”,自然就可以止血了。

  然而血友病患者血液因中的物质难以形成“补丁”。没有“补丁”,他们的出血时间更长[2],难以止血。

  基因里暗藏的风险

  血友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导致体内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。在遗传机制上,血友病甲(因缺乏凝血因子Ⅷ)和血友病乙(因缺乏凝血因子Ⅸ)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,通常由母亲携带并传递给儿子。

  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,一旦携带致病基因就会发病;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,即使一条携带突变基因,另一条通常可以补偿功能,因此多为携带者而不发病。

  在男性人群中,甲型血友病发病率为1/5,000,乙型血友病发病率为1/25,000,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[3]

  《中国血友病患者治疗模式与疾病负担研究报告》数据显示,大多数血友病患者过去一年都发生过出血,平均出血次数约32次。每十天左右一次的“出血负担”是患者面临的巨大难关[4]。出血也是血友病患者致死、致残、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[4]

  在现有疗法下,“规范”的治疗意味着患者每周需要进行2-3次预防性的剂量凝血因子注射。频繁的静脉注射、药品负担和心理焦虑,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“不可预测的痛”。

  源头防控的基因检测

  目前,临床上没有成熟的根治血友病方法,这意味着很多人将与其相伴终生。但作为一种单基因疾病,可以从源头上防控,采取三级预防措施:

  一级预防,在孕前,夫妻双方可进行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,如发现相关疾病生育风险,可通过遗传咨询和辅助生殖技术,从源头控制血友病的发生。

  二级预防,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。通过对孕期的严格监控,在早期识别相关风险,帮助育龄夫妇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准备。

  三级预防,对出生后的婴儿尽早进行相关筛查和诊断,及时发现,干预,提高生活质量。

  今年4月17日是第37个“世界血友病日”,主题是“科学防治血友病,让生命不再脆弱”。希望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科学认知血友病,用科技与爱让更多人走向更安心、更健康的未来。

  参考资料:(滚动查看)

  [1]World Federation of Hemophilia(WFH)《Annual Global Survey 2023》,https://wfh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7/WFH-2023-Annual-Global-Survey.pdf

  [2]何谓血友病?https://www1.wfh.org/publication/files/pdf-1329.pdf

  [3]《中国血友病患者治疗模式与疾病负担研究报告》发布,https://www.stdaily.com/web/gdxw/2024-11/08/content_255523.html

  [4][5] 杨仁池. 中国血友病管理指南2021版[M] 北京: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; 2021. 

  关注我们!获取最新科普知识干货!

  (转自:华大基因)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玻璃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